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步骤: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1、内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2、外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人群、情境和条件。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1、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1、实证主义者——目的是为了找到因果关系
2、后实证主义者——目的是剔除对结果的其他可能的阐释
3、建构主义者——从数据中通过验证来形成理论
4、变革主义者——认为社会建构受种族、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影响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1、基础研究:指向具有普遍性,目的是扩展知识
2、应用研究:指向特定的问题,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行动研究:应用研究的一种,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1、定性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采取整体的方式阐释自然情境;主要依靠叙事性的描述,旨在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事实、关系和原因;主要依靠统计结果,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及原因。
三、一般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随机指定
2、准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被“自然”分配
3、非实验性定量研究:没有实验变量;多是调查研究
4、历史研究:研究过去的问题、现象、运动等
5、人种学研究: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的制度、过程和现象提供科学的描述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1、概念:是一个命题或一系列命题,我们试图借用它们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
2、作用:为研究提供框架,它可以(通过概括)被用于综合和解释研究结果。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阅读、讨论、概念化,通常,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研究问题的方式:
1、密切结合某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分支方面的问题
2、通过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一些研究生深入到研究中,对问题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常量:一个研究中对所有个体都保持不变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一个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数值或条件的特征。
1、自变量和因变量
2、变量的其他种类
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混淆变量
3、操作性定义
概念:是一种规定性定义,它具体说明了需要界定的变量或条件的操作步骤或特征。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概念: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特点:应该有确切的理由;应尽可能直接和清楚地说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效应;应是可检验的。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1、实质性假设和统计假设(种类)
实质性假设:又叫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变量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想性的陈述。
统计假设:是关于研究总体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描述。
2、定向性研究假设和非定向性研究假设(方式)
3、与问题陈述有关的假设举例
4、来自研究文献的例子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查阅文献的方法:互联网;图书馆
查阅文献时的问题:
必要性,表明撰写人在该领域占有了丰富的知识。
三、方法或步骤
研究活动的描述要不厌其详,而且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要明确。
四、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可以建立在预期成果的基础上,预期成果的形式可以是产品或过程。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首页、摘要、预算、时间进程、研究人员资历、附录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对量化结果的报告通常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结果。图表的内容排列必须适当,组织要符合逻辑。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着作、论文、电子资料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 关于回答问题的建议:
1、认真倾听问题,以防止答非所问;
2、回答问题要简洁完整;
3、如果不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可请求发问者重复问题或对问题加以阐释;
4、如不知如何回答问题,就实话实说,不要不懂装懂;
5、在头脑中精心构思答案、选择用词,不要急于作答,尽量运用精当的专业术语。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绪论应该说明:研究问题是什么?在教育界中它适合哪个研究领域?研究意义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当评价文献综述时,应考虑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组织结构、综述中前人研究之间的连续性、总结性段落等方面。
三、方法或步骤
评价研究方法或研究程序部分是一个关注研究如何实施、研究工具、数据收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过程。四、结果
应该清晰地呈现研究结果,且研究结果是直接由数据分析而来,它们应该是完整统一的。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结论应该根据研究结果直接推论而来,这部分应该考虑到研究的外部效度,并且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问题提出;研究的设计与逻辑;证据来源;测量和分类;数据分析和解释;报告中的伦理问题;篇名、摘要和标题。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主要关注两点:研究计划的重要性;研究计划的质量。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为具体的研究提供问题的答案;控制变异。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变异可以被量化成一个正实数。零变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是相同的。
* 控制变异的方法:
1、随机化——能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2、设定自变量因子——能使研究者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
3、保持因子恒定——使潜在的变量减弱成常量
4、统计控制——调整因变量的分数以便去除控制变量的影响
5、控制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混淆:两种或者更多的变量的效应不能被区分开来。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当样本量扩大和额外变量被考虑进研究设计时,统计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
第七章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变。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实验中确定、安排变量所用的结构。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标准: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的数据;相关变量间没有干扰;代表性;
有助于检测实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对一个或多个原始群体组进行重复测量,并在至少一个组的两次测量之间插入实验处理。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进行重复测量,同时它还适用于单一变量规则——一次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一的被试,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接着将实验处理引入实验,再对被试进行相同次数的观测。
二、A-B-A设计
在紧接着实验处理后又引入了一段基线时间。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行动研究通常包括原始组、个体,或者至少是没有经过随机选取的参加者,可能还包括实验处理,这样的研究可称为准实验。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事后追溯研究,其本质为因果比较和相关。非实验定量研究是描述的、因果对比的、相关的。
一、事后追溯研究
1、事后追溯研究:是一种事后的、自然情境下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2、因果比较研究:也可以用来指代事后追溯研究,是探索非实验情境中自变量的影响,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3、相关研究:就是事后追溯研究,主要研究自然情境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调查设计
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区分特征:收集资料的地点、样本的性质。
一、纵向设计
1、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2、趋势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样本。常常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态度和观点研究。
3、群体研究:是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
4、专门对象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二、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对一个样本或者对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收集数据。
平行样本设计:从两个或多个总体中同时选择样本,并进行与同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计划;抽样计划的发展和应用;访谈程序或问卷的构建;数据收集;数据的转化;分析。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简单法则: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题目越简单越好。
二、题目的格式
类型:选择题或迫选题;开放型题目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跟踪程序:对于问卷调查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
漏答会使结论出现偏差。
鉴别不真实回答的方法:1、不可能的回答
2、范围和频率难以置信
3、答案组合不可能
4、诚实性题目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
跟问卷调查相比的优点:
1、如果访谈被允许进行,就不会存在不回答的问题。
2、访谈可以提供一个深入挖掘、详细阐述和澄清术语的机会。
3、调查的完成可以做到标准化。
4、由于开放性题目获得回答,调查显得更加成功。
5、有助于避免题目回答的遗漏。
6、能获得一些有关个人的数据
缺点: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对访谈者进行培训;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访谈者,应检测他们之间的一致性,确保访谈对象不受其影响。
访谈者应该准备好框架性提纲,在友好和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如果可能,应对所作的回答的精确性予以核实。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1、访谈对象的回答效应;
2、多情境研究
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
1、漏斗法。从一般性的研究问题开始,随后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变得更集中、更直接或范围变小。
2、修改分析式归纳法。从更为特殊的研究问题或论点开始,然后试图去覆盖研究现象中的所有情况,得到综合的描述性模式。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1、定性研究者倾向于将信度看做所收集的资料与研究情境中实际发生事件的吻合程度,而不是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
2、定性研究的效度多半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的,对效度提出的争议要求有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全面的描述。
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编码、词汇检索、超文本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对处理机械性的任务,如查询和整理描述性资料是有帮助的,但是它不能完成概念化的任务。
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Atlas. ti. 和NVIVO7
第十一章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一个寻找事实,然后使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系统过程。情景和解释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1、能为教育问题的决策提供蓝图
2、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并有可能更圆满地解决。
3、对预测未来趋势也是有用的
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1、原始资料。即书面记录。
2、第一手资料。原来的或该事件或经历的首次记录。
3、第二手资料。至少被转手一次的关于该事件的叙述。
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确定研究问题
可以是和问题一起形成的假设或议题。在分辨研究问题,且在报告这一研究的过程时,避免关键术语使用的模糊和不一致是很重要的。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1、外在批评(文献在哪里产生,什么时候产生,谁记录的)
2、内在批评(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研究者应注意到对结果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对某些研究来说,特别是那些涉及许多组资料(如人口调查资料)的研究,定量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1、提出研究问题,并带有支持性的背景
2、假设或问题可包括在其中,观点(基本假设)也会呈现,它们会被支持或驳斥
3、给出论据,并对多种来源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
4、在论据基础上提出结论
专业杂志上的报告
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
人种学:既指研究过程又指研究过程的结果,这一结果是指人种学研究的书面报告,即被研究事物的人种学报告。
教育人种学: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全貌的和科学的描述过程。
一、现象学特征
强调在“亲历者的眼睛和头脑里”现象意味着什么,强调被研究者看待他们经验的方法。
1、自然主义的特征
现场研究: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强加一种结构于其上。
情境性:对结果的解释依存于收集资料的情境。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假设更可能来源于资料而不是产生在研究之前。
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人种学研究重点关注组织或团体,它们是以有规律的、结构化的方式互动的群体。
组织可以看作是由文化组成的,而文化是由观念构成的。
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人种学研究的过程是整合的过程,各种研究程序在过程中是并行不悖的。总的来说,起点是研究问题的确定,终点是结论的得出。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预示性问题:研究此现象时要具体探讨的因素和议题,以及研究的焦点问题。其多寡是由研究的本质和和外延决定的。
二、确定对象
在确定对象的同时,还需要明确提出实施研究的条件和限定性,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
三、假设的生成
在人种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随时可能提出假设,也可以随时修改假设。
四、收集资料
通过参与式观察者的观察得到的。基本形式是现场笔记。分类:积极的参与者、特权的观察者、限定观察者。
1、观察——最基本的方法
现场笔记分为描述式和分析式。
* 描述式现场笔记描述事件、地点和观察者所处的状态,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