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高三作文

浏览量:1465 下载量:27 发布时间:2020-03-14

篇一:高三作文

高三作文: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一、材料: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白银,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二、分析:

在物质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更要想到绝大数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正面例子,像杜甫、海瑞、丛飞、香港富翁霍英东等,反面例子,和珅、成克杰等。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刻关注百姓的疾苦,百姓的眼中才满装着他,正如臧克家说的“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往他”。正反例子,如天堂、地狱的勺子,在天堂里,人人看到别人,用长勺子喂别人,别人用长勺子喂自己;在地狱里,人人只看到自己,长勺子无法喂自己。如学习书法,学习之初,多看别人的字,打好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看到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字,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

在分层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

(1)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就会使自己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最终丧失了自己。如清朝晚期,自视“天朝上国”,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2)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就会使自己失去个性,成为别人的附庸。如建国之初某时段,我们只看到苏联,没有重视自己。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也会使别人看不到自己,使自己在某些时候受到伤害。如母亲教子,只看到子女,反而让子女变得自私,忽视母亲的感受。

(3)既看到自己,又看到别人,才能取长补短,壮大自己,不断超越,最终实现自身的蜕变。

三、例文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荆棘,手留芒刺。

——记

夜阑人静,独坐窗前 ,把台灯的亮度调至最小,放一曲轻柔的音乐,品一杯淡淡的清茶,透过那氤氲的热气,哲学家的话仿佛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向书橱。“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秦桧,说的是你吗?你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陷害忠良,让抗金名将岳飞高呼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含冤而死。可是你的下场呢?千百年来,受尽世人的唾骂,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你恐怕永远都不会明白“送人荆棘,手留芒刺”的道理吧!

对了,夏洛克,还有你,你也是只看见自己看不到别人,为了自己的的利益,非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可你的下场呢?人财两空,受到世人的嘲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荆棘,手留芒刺。”这句话,你恐怕至今还不明白吧!

我信步走向窗前,放眼望去,一颗明亮的星在西北的天际闪耀。那是你吗,昭君?你为

了国家和平,为了黎民百姓,为了两个民族和平相处,毅然放弃了京都繁花似锦的生活,远走大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为你只看到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

“啪”风吹动了窗子,我打了一个寒颤,信手关上了窗户。走到桌前,把台灯光调亮,翻开今天的报纸,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燃希望。无情的病魔虽然夺去了他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飞,在你的眼里,有的永远是失学儿童,从不给自己留一个位置。

强压住心理的波涛,闭上眼睛,思路再次被拉回。周恩来、王进喜、任长霞、徐本禹、李春燕、洪战辉??我轻声地念着这些名字。他们更多地看到了别人而不是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他们的名字不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将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中。

秦桧、魏忠贤、李鸿章、汪精卫??你们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同样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你们将永远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夜依然宁静,歌依然优美,茶已经凉了,我的心也恢复了平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荆棘,手留芒刺。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的人将遗臭万年,只看到别人而看不到自己的人将名垂青史。

看到别人,认清自己

雄鹰可以搏击于苍穹之中却不能在水中游弋,麻雀飞翔于蓬蒿之间,食五谷而无忧,苍鹰虽高飞而不若麻雀食五谷,何也?优劣不同也。

宋代诗人卢梅坡曾有诗《雪梅》云:“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因梅而显生动,梅因雪而更脱俗;有雪无梅欠生机,有梅无雪少神韵。梅雪如此,而况人乎!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会十恶不赦,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缺点。 看到别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韩信看到刘邦的爱才惜才之心方为其效力,刘备看到张飞关羽的英勇多谋而与之桃园三结义,魏征看到唐太宗的开明贤能才进谏如流。因而,韩信竭其力助刘邦赢得天下,张飞关羽尽其才使蜀国日益强大,魏征献其智让唐朝称雄当时世界。因此,看到别人方能开创一片新的天空。

认清自己,天高地阔。陶渊明认清了官场,认清了自己,毅然辞去官场,归隐田园,于淡雅清溪旁,繁华松竹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的琴声荡尽心中的苦闷,度过安闲的余年;王勃认清了自己,没有推辞都督阎公的请求,挥笔疾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李白认清了自己,举起酒杯,万丈豪情溢于胸中,写下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佳句;李煜认清了自己,在狱中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慨叹,触目伤怀的他在悲伤和痛苦中不禁吟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看到别人,你的人生开创一片新天地;认清自己,你的人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给自己一个旁观的眼神

一七班 裴浩浩

有距离,成像才清晰。距离可以容纳我们沉淀后的思考;距离可以让我们以冷视的目光

去观察;而最易使我们看清的是无距离的自己。真应了佛学中的一句话:自己是个魔鬼。莫非我们要与之作战一辈子?

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以旁观的眼神去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看自己在生活的镜子中是否只看到了自己而没有看到别人,以便更好的看清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甲乙两个和尚一起值更时,甲和尚感到脚上有东西爬,用手一摸,被蝎子蜇了,疼痛难忍之际,他马上拿来蜡烛,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连声阿弥陀佛,非常冷静地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放它一条生路吧。再说了,它也是误会,以为你要害它出于自卫而为之。”经过乙和尚的一番劝说之后,甲和尚就打消了惩罚的念头,将它放了。三天之后的又一个晚上,甲乙两和尚又一起值更时,乙和尚刚往蒲墩上一坐,便哎呀一声站了起来,他的屁股被蝎子蜇了。没等甲和尚端来蜡烛,乙和尚就气急败坏的往蒲墩上乱踩一通,待烛光映亮蒲墩时,那只蝎子已经被踩得稀烂了。当甲和尚口念阿弥陀佛时,乙和尚就气愤地说:“那天蜇你,我为它求情,救了它的性命,今天居然把我蜇了,这种害人的东西的确该死。”

当伤害和痛苦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旁观者往往体会不到受伤和痛苦的滋味,表现得漠不关心,或者表现出奉劝的态度,而一旦轮到自己头上又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能试着给自己一个旁观的眼神。平常对待别人时,换个角度,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考虑过这样做是否合适。在你认为自己很出色时,有可能是遮蔽的视野培植了这种满足。而菲薄自己,恰恰对自己失去了客观的评价。 用旁观的眼神看自己,你才能体会“你所做的一切,如果从被做的角度看,只是沧海一粟。”

用旁观的眼神看自己,就像“有时候我们必须照镜子,以镜子来激励我们的精神。” 有人说,现代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冷静地看待自己,为何不能给自己

篇二:高三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专辑

(十四)“岁月人生”之自立篇

精彩点拨

◇自立可以分为物质独立和精神独立。

◇自立是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

◇只有自立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自立并不排除与他人合作。

◇自立的国家才会真正实现繁荣富强。

◇家长和社会要有意识培养儿童自立。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自力更生。

名言名句

☆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王安石

☆士当求进干己,而不求进于人也。——张养浩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不经过本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巴金

☆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贝多芬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歌德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去麻烦别人。——列夫〃托尔斯泰

☆全心依赖自己,在自己之中拥有一切,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谁呢?——西塞罗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泰戈尔 ☆你要做一个勇敢的少年人,不可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儿大惊小怪。你知道,弱者在这世界上是不好过日子的。——彭托皮丹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福泽渝吉

☆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马卡连柯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佚名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却很少能成大业。——培根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

☆从来便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鲍狄埃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名人故事

《自立歌》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给孩子们写过一首《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水,

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观点

老记者鼓励女儿“出走”。

据一位密执安大学留学的中国研究生介绍,有一位美国女青年学生谈到“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时,认为很有意思,有时候也觉得挺艰难的,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她的父亲是一名老记者,属于中产阶级,并不是没有钱供子女上学。有一年,她回家探望父母时,曾问父亲,为什么当她18岁的时候就鼓励她离家“出走”?她父亲回答:“因为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两

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独立性。这不仅指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不依赖别人,还包括要锻炼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坚强的意志个性,努力自强不息。”观点

洛克菲勒教子有方

美国的洛克菲勒是全球闻名的富豪。但是,洛克菲勒的六个子女,并没有享受这奢华的豪门生活。洛氏的教子方法是“平民化”。他规定:零用钱按年龄而异。所用零花钱,要详细记录,如属不正当,下周发时扣回。洛氏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来获得额外的补贴。平时,父亲带头补衣服给孩子们看,要他们种蔬菜、饲养家兔等。

为了不使子女饱食终日,挥霍无度,面包限额、戒吃牛肉,甚至不许子女外出游玩。相传洛克菲勒曾让小孙子站在高处往下跳,洛氏先是做出拥抱的样子,待孙子扑过来后,洛氏却让他扑了个空,摔在了地上。洛氏就此对孙子说:孩子,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包括你的爷爷。这样你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不一样的父母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

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

并告

诉他:

“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

到世界上去闯一闯。

”后来,戴维〃布瑞纳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这个明星在回首往事

时,认为父亲的那枚硬币是“最好的礼物”

可惜的是中国有许多做父母的不懂这个道理。据报载,某一位暴富起来的家长,将

5

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还在读初一的独生子的账上,造就了一个小“款爷”

。于是,这孩子上

学路上雇同学代背书包,

作业也雇成绩好的同学代做。

结果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

存款第一,

varcpro_psid ="u2572954"; varcpro_pswidth =966; varcpro_psheight =120;

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古代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而这真正的“计深远”

,乃培

养其独立的真本领。林则徐也说过:

“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

不如我,留钱作什么

?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确实值得世人深思。

观点

莎士比亚离家寻找人生之道

莎士比亚走出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出生在斯特拉特福的一个富商之家,

16

岁就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他当过乡村教师,在屠宰场当过学徒,还帮人家做过

书童,他还参加过英国远征军,做过律师,任过小官。为了自立,他还漂过英吉利海峡,

荷兰、意大利闯

荡。

寻求自立的过程,

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

为他后来创作出如

《哈姆雷特》

《威尼斯商人》

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世界戏剧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

“你是想要方头

鞋还是圆头鞋

?

”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

清楚后再来告诉他。

过了几天,

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

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

篇三:高三材料作文

【作文题目举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快速审题立意】

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准确解读材料的基本含义,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所谓“读解”,就是指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作文材料,准确把握作文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搜索相关提示,提炼材料关键词句。归根到底,提炼关键词句是关键。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更不能不作阐释)、“成功”。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⑴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⑵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⑶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⑷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之后,要考虑你所确定的中心或主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中心思想要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第二,选好切入点,尽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要求;第三,便于自己驾驭,便于展现自我才学。

本文题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⑴观点不够明确,如把争坐“前排”理解成“争做第一”,这个观点与“争做一流”会为一谈;或既看成是结果,又看成是过程;把“良好和端正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态度”混写在一起,看似论点明确,其实含含糊糊的。⑵观点明显错误:理解成“枪打出头鸟”;“是尖子就要冒尖”。⑶对前排的含义理解不清,未能揭示“前排”的真正意思,因此论述起来像无头苍蝇,不知道作者要论述什么论点。

【选材剪裁】

主题(观点)确定了,就要考虑选材剪裁问题了。

在选材上,我主张材料的新颖性和典型性。最应当避免的是材料的普遍性——现在,为了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把心思放在了高考的短平快上了:材料用的多半是教材里的东西、诸如“感动中国人物”式的“快餐文化”,这些东西,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用在作文中了。但是,也造成全省考生几十万人写同一素材的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显得十分虚假,所表达的思想显得十分肤浅。这样的作文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许有点新鲜感,但很快就会让大家觉得厌烦。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这样的东西一字不差地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用,也要注意改造。我建议大家尽量不用,而是加强课外阅读,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搜集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比如多看时评,从

时评里挖掘掌握最新鲜的材料;多看杂文,从杂文中发现材料的价值和思考的角度;多看经典名著和传记故事,从它们这里了解和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可以把现实中看到的事例用在文章中作为论据,这样的论据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只要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说服力。当然,作为高三的学生,还得提醒你: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阅读,而且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

事到临头时如何选材呢?我觉得应当注意联想。联想,就意味着你的思想不要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才便于打开思路。

联想得到的大量信息一般是原始的、分散的,其中有切合题意或中心的,也有不恰当的,这就需要对之进行整合。整合就是归纳、合并的过程。这也是剪裁的问题。有的同学写作议论文运用论据时,大段大段地叙述故事,结果叙述语言占了一大半,说理部分却只占一部分,看上去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这明显是文体不分,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让评卷老师打高分甚至连40分都难上。

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关键的是,材料是否能充分论证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也有详略安排的问题。本次作文中,有的同学就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论证“积极的心态”,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事实论据出错,如有的同学写“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结果却说“总是畏畏缩缩,李白唐太宗面前一展才华?”这也显示作者对史料的陌生,这样的事例应尽可能不写。第三,材料与观点脱节,如有同学运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却不知道要论证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更要关注材料的独特性和生动性,但不管如何,材料一定要真实、不可矫揉造作甚至随意编造。

【谋篇布局】

其实本文若写成杂文,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饶浴辉同学的文章,全文先由司空见惯的古代传统观入手,退步论证姑且让它站得住脚,再过渡到现实的现状,证明这种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到这里亮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标题的意思,但大致还不会影响到中心观点的表达)。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展开论述,有理有据,并联系自身经历的一件事,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回应了标题,使全文的结构归于完整。

【习作与点评】

人生需要“亮剑”精神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不要太好出风头,出头的椽子容易烂。在这种观念的灌输下,中国的孩子大多是循规蹈矩的乖宝宝,偶尔有一两位行为较“出格”的,都被冠上“另类”一词。

这种观念应该是正确的吧?毕竟,这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真理”。君不见,才华横益的解缙不是被权臣纪纲迫害致死了吗?老是嚷嚷着要出征平乱的辛弃疾不也被皇帝所厌弃,用之则召,战乱平定,又弃闲几年。这些是多么血淋淋的例子啊。

那么,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这古训还是至理名言吗?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他的学生在一个宽敞的礼堂内自由坐下,10年后,教授追踪调查,发现当年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随意坐下或特别钟情后面座位的学生。这个结果表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安安份份,做平凡的一员,已经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自信的站在队伍的前列,勇当时代的弄潮儿。

或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话虽如此,可在这种遍地是“黄金”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勇于站出来表现自己,那或许你一辈子也只能与沙砾为伍了。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成功,就要努力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否则,你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

遗憾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还太少太少。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说到这,我不禁想起当初桂汉标先生来埔中演讲时,曾充满激情地问:“谁敢站出来,大声地说声‘我能’?”可在场的千余名学生回报他的是一片死寂。偶有一两声细若蚊语的“我能”,都被旁人取笑不已。我到宪中已经快一星期了,同学们的活跃表现总是让我羡慕不已。我已经沉默惯了,在这里,总让我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何时才能有变成白天鹅展翅高飞的一天呢?

“磨剑十余载,今朝始开刀”,朋友,勇敢地亮出你的剑,别让你的一生锈在鞘中。

(饶裕辉)

【旁批】

●标题鲜明、生动。

●开头不凡,能恰当运用熟语,不错。好感增三分了。

●退步论证,列举的资料详实,很有说服力的味道。

●对古训质疑,并从材料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很好,显得水到渠成。不过,例证的引述显得做作,不必加“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一句的。

●再次从古话说起,说明当今社会与古代的不同环境,可惜的是,本段没有出现事例论证,而且没有注意和标题连接上,阐明“亮剑”的意思。

●联系现实,进行对比论述,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我觉得应当表明自己的决心,才能与全文格调保持一致。

●点明观点,比喻形象,照应了开头。

【简析】

可以肯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本文表现出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和活力。观点鲜明,语言的表现力强,给人一种“很顺”、“很爽”的感觉。最为成功的是第一自然段和联系现实的那一段,前者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文字工夫了得!后者则让人浮想联翩——当今中学生不就是如此状况吗?事例很普通,可是作者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而且这种感想显得真实不造作,这就是“独特”。而这种“独特”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当然,本文“亮剑”的含义阐述得还不够具体,事例上也有待补充。

永争第一

哥德说过:勇于进取者永远长生。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里长生于世,要在一生中事业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进取之心。勇敢前行,永争第一。

永争第一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行动,是一个过程,并非要有这一结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界之大,人才之多。要凌驾于社会上层,技高一筹,不去争取,上帝是不会轻易给你这个机会的。茫茫人海,要望得远,必须站得高。没有蠢蠢欲动向上跳的激情,那么你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为什么鹤立鸡群,因为它高于鸡,美于鸡。争取做人上人,因此时代要求我们积极竞争,争做第一。

有人说:“我知道要竞争,但不是永争第一。”应值得提醒你,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比如有一次,某教授问他的学生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教授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

可见,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何况是排至第三、第四甚至更后。因此,我们要永争第一。

还有个教授做过一次实验,要求他的学生进入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坐在中间和后面的学生很多。所以做事,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

永争第一,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世界之大,人才之多,高人比比皆是,永争第一,谈何容易,关键是,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争得到争不到第一,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但争不争取,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上。

永争第一是心态,是行动,是过程,是我们争取要的结果,是胜利者的状态。

【旁批】

●标题意思明确。

●开篇引述名言,点明中心论点,只是第二个句号我认为应该改为逗号,文句才通顺。

●前三句好理解,最后一句则显得费解,“争第一”不就是结果吗?

●第二个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这句话表述不够通顺。上下句子之间也缺乏逻辑关联性。

●进一步强调要永争第一。

●紧接上段论述,摆事实,就不由得你不信了。

● 再次点明观点。

●“还有”是材料,就不必这样故弄玄虚,让评卷老师反感。

●这不是与观点矛盾了吗?

●看来,你心中的观点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述出来。

●再次提出与前文观点不一致观点,这样,文章的观点就显得不够鲜明了。

●这种说法很难让人理解明白,不知道你要表明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简析】

本文最大的不足是观点前后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这说明作者没有把握坚定“永争第一”到底是“心态问题”、“过程问题”,还是“结果问题”。文中的事实论据也能分别证明这两个观点,从文字量来说,基本各占一半。所以,要修改则必须划掉其中一个观点,保留一个,再添加论据并分析论证保留的观点,这样文章才不至于前后矛盾。

当然,总的看,本文语言表达还是很清晰的,对事例也能深入分析。

【课后演练】

一、点评下列两篇文章并适当修改,使之上升一个层次。

(一)

积极进取——成功的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态度决定一切。”积极态度助你在事业上或生活中一臂之力,消极态度则让你做事挫败。积极进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态度,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所提倡之态度。因为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动力。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让外国人佩服咱中国人的能力。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天到晚呆在室内,废寝忘食地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对事业的追求通过来源于那对理想以及对事业的拼搏,更重要的是那对事情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倘若陈景润只说不做,每天只是想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国人扬眉吐气或该采取哪种方法呢,才能最捷径?那陈景润只能成为中国或是世界当代著名的空想家,而不是伟大的数学家了。积极进取,让陈景润不断朝他的目标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努力,渐渐地他获得了成功。

积极进取,是人成功的动力。曾有实验表明,有着积极进取态度的人的成功的比例要高出其他的人。这结果有点类似于那位教授的实验: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学生很多。

相反,如果不积极进取的话,就会被社会遗忘,以致淘汰。不是有一个叫做仲永的人吗?他从小聪明绝顶,小小年纪会题诗吟诗,是方圆百里的神童。家里人更是以他为傲,父亲经常带着他外出串门,让别人认识一下未来的大官或大贵人。可是,这却是扼杀了仲永的积极性,也扼杀了他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结果,十多岁时的仲永就与平常人无异了。

试想,仲永的父亲若不是带他经常去串门,增长他的虚荣心,那仲永仍会积极进取,在其原有才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那还真说不定,他会是那个朝代的人才呢!

积极进取,人成功的动力。正因为,人才会朝着他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发展。面对积极进取,我仍旧在不停的深思??(邱惠冰)

(二)

态度决定成败

材料显示说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于随意乱坐或喜欢坐后排的学生,这很明显的表明一个事实:态度决定成败。有的学生为什么总爱坐前排,因为他们想学、爱学,坐在前面能够更清楚地听老师的演讲,这是一种主动且积极的学习态度;而那些随意乱坐亦或总爱做后排的学生,不能说他们不想学到知识,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积极性及主动性上是比较欠缺的。

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良好及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学习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对于我们这些刚踏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这是高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你想上大学吗?”“想。”问100位学生,99个甚至100个的回答都会是这样。而为什么有的人却真的能如愿得考上自己理想的学府,而有些同样回答说“想”的人却落榜了呢?终其原因:态度问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有的人会充分地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在遇到难题时会思索过后再去寻找老师或同学帮助;在面对考场失败时,他们不会因此而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而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重犯。而有些人却上课睡觉、下课到处乱蹿,就如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一样的活真写照,

一键复制全文
立即下载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搜集整理与AI生成,如有侵权或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23 www.ifan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20230042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