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文欣赏14篇

浏览量:755 下载量:309 发布时间:2022-09-14

水美文欣赏14篇

入夜,我们从芙蓉村出来,兴匆匆地走向丽水街。丽水街,又名岩头村,位于温州永嘉岩头镇。一路上,我们一行人都在讨论一个温州的村子为什么会用丽水做村名?到丽水街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村口小池里的水车翻转着浪花,村里的女人们在小池边聊天边洗衣服,里面凉亭上聚集了老人在闲谈,熙熙攘攘但又恰好不破坏游客游玩的心情。

走进村里,和村里人闲聊时,我们才知道丽水街的由来得名于“利水”,而村子入口的长廊就像一条长长的街道,故名丽水街。据了解丽水街全长300多米,街上一边是有成列的商店,店前只空出2米~2.5米宽的道路,另一边是穿村而过的小溪。因此,这也是楠溪江唯一以一座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村子。一路走来,大家都累了,坐在这条倚水而靠的长廊椅上。我们看着大红灯笼高挂,一旁小溪静静流淌而过,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村子的气息,正应着诗里的“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从丽水街的一端到另一端时,要经过丽水桥。丽水桥,又名“永庆桥”,是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名曰丽水桥。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此桥虽经几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桥的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古朴美观。与前方的长廊,长廊上的大红灯笼,还有后边的绿色草地,正好融为一体,毫无冲突感。

在丽水桥上观望整个丽水街的全貌,我们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特别是一群群外国游客,他们新奇的望着这一切,不时还拍照留念,突然有点感慨历史的变迁。想着以前的丽水街也不过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如今不仅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走出了国界。或许,这是对丽水街的最好的肯定把!

整个丽水街给我的感觉是宁静安逸的,村子里生活的人儿正如穿村而过的溪水,生活节奏缓慢,静静的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颗隐藏在永嘉楠溪江上的红宝石,恰恰印证着中国山水诗画廊——楠溪江。

总是难以把握岁月的旋律,一厢情愿的在岁月静好的意想里梦游,可是岁月却送我在颠簸中起航。青春是支离弦的箭,没有影踪的匆匆走过,在一个充满回忆的年代,却突然发现已经泛黄的记事本,满是空白的扉页。我凝结的双眸,停顿在这晕眩的瞬间,希望可以在那个散发着霉味的泛黄里,寻觅出点滴可以续写的记忆。我们嘶喊着青春不留白,可青春就那么容易的留存在一片空白里。

好多的情节就让她留在原来的故事里,好多的故事就让她留在不愿再提及的光阴里。世事迷乱,所以自己在纷纷扰扰的岁月里喜欢上清茶一碗、抚琴作画的安宁。尽管,生活给了太多的不得已,但我依然在尽力独守着那份懵懂的不忘初心,那份即便天涯近黄昏我却依然十里杏花香的性情。

说是累了,应该找一个明山秀水的清幽之处闲居,过一段云卷云舒、清心缱绢的生活。行云流水,踏雪无痕,我总是想在梦中剪一段记忆,在记忆中织一件缘分的衣服,可是,这世间,不是所有的缘分,都能称心如意,不是所有的命运都能量体裁衣。时间长了,我学会了在波涛汹涌的浪头里波澜不惊。都说寂寞是情至深处的怅惘,或许我有时也会厌倦风霜的世事,但还不会在漫天风霜里逃避已经盛开的风景。想起王维的一句话“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所有的烦扰都在瞬间,所有的柳暗花明也都在瞬间,还是不要丢了希望,否则,就只是无情,可我,却如此深情,深情的宁静踏实,做不到用无情释怀。

岁月,闪若流星,转眼间已不知几度花开花落,只是发现红尘易醉、容颜易旧。希望有一天,我的心可以清如明镜,可以坐在云涯水畔,悠然闲钓,还可以做一个诗情画意的情人,与红颜相伴。希望有一天,有人可以把我写进她的诗里,收藏到她的画册里,用最深情的吻标记上最艳丽的印鉴。

糖与水,顾名思义,加在一起就是一杯糖水。糖水,淡或甜,全掌握在调糖水的人手里。淡了,加点儿糖;甜了,加点儿水,以趋近自己的需求。可是人生的糖在哪里,水又在何方?我迷茫。终于明白调一杯糖水的不容易,要调好那更是难。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在为自己调制这样一杯糖水。学习,生活,情感,家庭……说到具体的,这杯糖水很广,很宽泛,很复杂,难以琢磨。

校园里,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必调的糖水。怎样学,怎样学好,这是每个学生都得认真思考的。勤奋,刻苦,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可以让你学有所成的。反之,懒堕,享乐,临渊羡渔,三心二意,这些都会使你收获甚微。调好学习的糖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获取新知,开启心智。我想很直接的说,你对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你的分数。

生活,多彩而富有波折。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热爱,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低落,消沉,对生活缺乏热情,生活也会同样待你。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当你遭遇生活挫折的时候,不妨多散散步,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像朱自清,去到安静的荷塘,也可以像史铁生,去到地坛……或许能让你想明白些什么。

情感,讲求一个真。唯有真心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欺骗会伤了彼此的心。一个人,每时每刻想的东西都是不尽相同的,两个人那就更不一样了。由于变动是绝对的,所以就决定了情感富于波折。常常我们徘徊在苦与痛的边缘……也许我们都还年轻,不明白其中况味,或许老年人更有资格来谈这个,他们有丰富的阅历与体验,见得多,经历得多,更加刻骨铭心……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是每个人的渴望。古人有云,家和,事俱兴。有点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家和万事兴”,符合现今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即是和谐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不和谐,提国家整体的和谐也就不再有任何意义。怎样维持一个家庭的和睦,这又是我们每个人都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一杯糖水,一世人生。且淡且甜,且苦且乐,一路走来,我们都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匆匆的过客。杯水人生,要过得充实而多彩,或许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但是我们需要及时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有时候我说,你别小看这么小小的一杯糖水呀,这里面的不是糖,也不是水,而是一辈子的学问呀。

杯水人生,不再迷茫,蓦然回首,原来糖和水就在我们手心。

有一条河流,它由岭南的大庾岭逶迤而来,劈山破岩,一路向北,浩浩荡荡,纵贯江西全境,最后注入鄱阳湖,它就是赣江。在赣江的中游,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这是一座有着千年荣耀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在东晋咸康八年(342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几处小小的村庄,零星地散布在原野,丘陵之间。由于这里河汊众多,塘坑密布,加之紧邻赣江,村民便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亦耕亦渔,亦农亦商,日子过得平静而自由。但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就在东晋咸康八年,被彻底打乱了。太守孔伦,慧眼识珠,他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于是决定把庐陵县衙,从吉水的石阳搬到了这里——孔家湾。从此,这里开始热闹起来了,人口急剧膨胀,房子也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了。由于旧城规模较小,难以容纳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于是,庐陵郡治所,先是在隋开皇十年(590年)由孔家湾迁至城西的赵公塘,后又在唐永淳元年(682年)迁至城北的北门街。至此,庐陵郡治所已经三易其址,盖因其发展使然。

孔伦,作为吉安古城的开基祖,他的确很有眼光,选址极其高妙。吉安古城,地处赣江中游,是江西南北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它隔东赣江与青原山相望,南有禾水和神岗山,西有天华山,北有真君山、云腾岭、瑞华山和螺子山,赣江在这里形成一道向内的弧形湾。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缓,是天然的渡口和水运码头。这对于在运输上主要靠水运的古代来说,我们不能不佩服孔伦的远见!吉安古城的水运极为发达,那时,赣江之上,桅杆林立,千帆竞发;达官富贾,贩夫走卒,络绎不绝;南北货物,互通有无,林林总总。一座小城,便因了这赣江,而空前繁荣起来了。

说到水运,不能不说这里的码头和渡口。吉安古城的赣江边,各种码头和渡口,星罗棋布,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江岸边。渡口,行船停泊,商旅打尖之所,其上,往往有旅店客栈分布;码头,装卸货物和上下行人之地,近旁,往往有驿道和货仓。首先是金牛渡,它位于赣江西岸,与白鹭洲相对,是庐陵古城八大著名景观之一。传说铁拐李在吉水的黄牛洞赶来一条金牛,沿河而上,走到白鹭洲渡口边,天已大亮,他正准备腾云而去,不料金牛反咬一口,将绳索咬断,很快潜入水中,沉到河底。金牛不时还向岸边吐水,岸边便出现了一眼泉——“金牛泉”。现在的金牛渡口,还有台阶遗存,附近的妇女经常从这里沿阶而下,在河边浣洗衣物。在晨烟或暮霭之中,金牛渡,宛若金牛的传说,幽静而神秘,令人遐想。其次是梅林渡,它位于赣江东岸,当时是赣江两岸百姓重要的水上通道, 井冈山大桥建成后,此渡已废。据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桢九年(1636)十二月初一日上午,从吉水县城西门乘船溯赣江而行,船折绕到吉安螺子山对岸的东面,就曾停泊在此。因为时近傍晚,再加上天下起零星小雨,于是徐霞客一行就在梅林渡口住了一晚。凌波渡,它位于沿江路与河东街之间,当年沿江路大码头稍上处,有一幢砖木结构的楼房,门楣上挂有“凌波古渡”的牌匾。乍一听“凌波渡”三个字,就有一种诗意流淌在心间,让人感到十分轻盈和飘然。这个渡口原来是私人控制和管理的,主要经营赣江两岸的客运业务,后来收归官府管理。据钱钟书《围城》描述,抗战时期,沦陷区许多难民流落到此,他们在河东江边搭草棚居住,形成了一条“难民街”(解放后改称河东街),一些难民为了谋生,也干起了载客渡河的营生。而大榕树码头、福建码头和余家河码头,则是有名的货运码头。大榕树码头是福建商人建设和控制的,他们在大榕树码头不远处建了“福建会馆”——“天后宫”。余家河码头,旧称余家渡,主要为本地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是当时吉安的主要码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码头和渡口,如搬运河沙的南湖码头,装运食盐的盐码头,收集尿液的尿码头等等。这些渡口和码头,人来人往,装货卸货,帆船挤挤挨挨,号子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码头风光。

东晋以前,这里还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到了隋唐以后,由于南迁避难的北方世家大族,溯赣江而上,最终通过这些渡口和码头,上岸定居于此,再加上在此任职的官员和游学的士人的教化之功,吉安古城逐渐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景象。这些渡口和码头,不仅给古城带来了它乡的丰饶物产,而且也带来了异域的灿烂文化。这种物质和文化的不断交汇和融合,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庐陵文化。可以说,吉安的兴盛,离不开千里赣江,离不开赣江边上的这些渡口和码头。

如果说码头和渡口是连接吉安和外地的纽带,那么桥梁就是沟通吉安城区的“津叶一渡”。在吉安古城,河叉纵横,河上自然少不了各色桥梁,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当然也有竹木架设的浮桥。因为有了桥,古城便多了几份灵动和美丽。桥上桥下,人来船往,两岸垂柳,随风披拂。桥两端的街巷,打铁的,卖豆腐的,沽酒的,卖布的——“清明上河图”的热闹场景,在这里经常上演。城北的迎恩桥,元代是一座官桥,官员在此跪接圣旨,领受天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场面壮观。习溪上(也即今天的后河)有太平桥、铁佛桥、习溪桥等,最有名的是习溪桥,南宋庐陵人刘辰翁在《习溪桥纪事》中道:“为官药肆,为旗亭,歌钟列妓,长街灯火,饮者争席,定场设贾,呵道而后能过。”文中再现了当时习溪桥一带市场繁荣的场景。至于,始建于宋明时期的景福桥、福善桥,几经毁损,官民同修的佳话更是传颂古今,流芳百世。吉安古城逐渐形成了“东通旧市,西通城隍冈” 和“南眺福善(桥),北望习溪(桥)”连通两岸的格局。因为有了桥,古城人懂得了沟通和交流,逐渐便有了豁达和包容的品性,古城,也因此变得更具魅力。一时间,文人墨客,达官巨贾,咸聚于此,流连忘返。徐霞客在《江右日记》中道:“初二日饭毕,抵吉安郡”。“出南门,见有大街濒江,直西属神冈山。十里阛阓,不减金阊也。”“阛阓”就是街市,“金阊”是苏州的金门﹑阊门。意思是江边的十里长街,可与苏州媲美。苏东坡游览庐陵城后河时,也不禁感叹道“巍巍城郭阔,此地风光半苏州”,他驻足过的桥后人称之为“半苏桥”、桥畔的亭子后来也成为了“半苏亭”。与此相关的,还有“半苏巷”,“半苏庙”等。也许,苏轼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阙残诗,竟然点亮了后河的千年风景。如今的后河,宛如一条纤纤的.玉带,轻轻挽著吉安古城的小蛮腰,显得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其实,吉安就是一座由水浸润而成的城市,是水孕育了它的繁华。这可以从它诸多的古地名中,一窥端倪。你看,它东有坑陂、石矶头、石溪头村、江子头村、前坑、螺湖桥;西有螺塘头、乌泥坑、大溪、井古塘、南塘村、石塘边;西北有上南塘、下南塘;北有雕塘、大塘、黄泥塘等。这些“陂”“塘”“坑““溪”,似乎暗示着这里与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百年来,赣江水滋润着这里的百姓,灌溉着他们的心田。庐陵人,正越来越显得大气而包容,灵动而智慧。自孔伦筑城于孔家湾,历经数百年,三易其址,屡扩其疆,至唐永淳年间,终成规模。由于来此为官的贤侯大力提倡读书,“耕读传家”的庐陵家风也逐渐形成,一时间,庐陵城中,私塾书院众多,官学私学并举,硕师大儒开坛讲学,四方学子聚集讲论,盛况空前。唐中宗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被贬官到吉州,担任司户参军,公务之余,他创办了“相山诗社”,教城中百姓子弟读书吟诗,开吉安读书风气之先河。又过了四百余年,南宋的周必大,从丞相位上退休还乡,在相山诗社的旧址上建“诗人堂”,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诗会,吸引邻近州县的学子云集于此,形成了“诗人堂上客,参拜杜参军”的人文盛况。城中的白鹭洲书院,相传是南宋时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的。从这里曾经走出了状元文天祥和无数进士举人,宋理宗为褒奖书院的育人业绩,欣然御赐“白鹭洲书院”牌匾一块,自此,白鹭洲书院蜚声海内,成为了江南三大书院之首。由于这里文风鼎盛,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自隋唐以来,庐陵举子高中状元者十七人,中进士者超三千人,至于考取举人者,有一万有余。这种人文盛况,就是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

吉安古城,它那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名人贤士的眼光,也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印记。因为欧阳修,便有了“永叔巷”“永叔路”;因为文天祥,便有了“状元桥”“文山路”;因为苏东坡,便有了“半苏桥”“半苏巷”;因为王学士,便有了“阳明路”“阳明书院”。他们踏着赣江来到了这里,又被赣江送往异地他乡。我徜徉在古城的小巷,读着这些留有历史温度的名字,我的心也变得温润起来了。

吉安古城,宛如生长在一池活水中的荷花,如伞盖的荷叶流动着生命的翠绿,如火炬的菡萏闪耀着灼灼的光芒,如蜂窝的莲蓬跳跃着富贵的金黄,好一座由水孕育而成的生机勃勃的城市!

那一日,闲时读一则印度寓言,讲的是:两个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个说:我已经喝掉了半杯,另一个说:我还有半杯没有喝。虽说面对的和所拥有的都是同等的,可是两种说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种无奈和苦涩,后者好像倒满怀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

人到中年,恰似喝掉了半杯的水,对着半杯水说:“我已经喝了半杯水”的要比说我还有半杯水的人多。人不到中年是无法有这种感动的。记得少年时常到我家乡的洮儿河畔去玩,见那哗哗的流水南去,偶而也诗兴即起,虽不能咏诗作赋,倒常常想起曾读过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是总觉得老夫子这话没什么深奥,说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时过三十年,又回到我久别的家乡,也去那河畔,见到我童年时便常常在那放羊的于大伯,他已经背驼、发白、耳聋、眼花,我立于他的眼前,握住他的手,可他却认不出我了。当我告诉他我的小名时,他才口中念叨着:“变化太大了。你看你的鬓角都有白发了。”岁月改变了我们,可岁月依然是岁月,就如我脚下的这条河流,它永远依旧,那个瞬间我仿佛一下子才顿悟道:我原来是这么浅薄,弃我而去的岁月已裹着好多我们还没来得及咀嚼,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修正的生命道理,已勿勿地过去了。蓦然回首,难免生出,我已喝了半杯水的感叹,难怪董桥说:中年是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

人到中年的旅途虽说大多不一样,踉踉跄跄也好,步步风流也罢,都没来得及回忆,可是现在却不同了,终于在失眠的午夜,唤起那还鲜活的记忆,一页一页,都在静静的夜晚哗哗作响,无论是凡人还是名人,回忆起喝下的半杯水,还都是有滋有味的,虽说有的苦涩,有的清淡,有的甘醇,毕竟不是“一了百了”一空百空”。

这样想来一下子就会觉得我还剩下半杯一定要细细品,美好地喝才对,万不可一不溜神一干而尽了。

人到中年的半杯水,恰似一场杀过一半的残局,虽说不够盈满,但稀疏之间常常潜存着生机,藏有妙算。残局尚不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的,即便有人是能把残局看破但他仍是放不下,就是真的放下,心中又永远牵挂。

尽管我们多数的人生岁月没给我们带来大福大贵,没给我们辉煌和掌声,可骨子里那份激情和感动依然不平。

因为中年正在由生存向存在的途中行走。我们虽然达不到至善至美,但超出生存的本身意识已逐渐苏醒,人人都想活得更精神一些,虽然不能像哲人一样对人类进行不断地精神探索,但也不能用美食和随意来款待自己。

剩下这半杯水迟早是要没的,人生最大的无奈便是终有一死,生命太短促了,太珍贵了,无论这半杯水怎么喝,都有一点可惜,就是不喝它,它一样挥发、蒸干,于是我们便想到要拼命地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尽管这些事与生命比起来永远是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再忽略了这还有的半杯水。好好地珍惜中年,也就是把握了最好时光。

鱼那么信任水,

水却煮了鱼。

叶子那么信任风,

风却吹落了叶。

人心的冷暖,

总是一直变幻。

熟悉的陌生了,

陌生的走远了。

人与人之间,

全靠一颗心,

情与情之间,

全凭一寸真。

落叶知秋,落难知友!

人生不易,

且行且珍惜。

人生是一个过程,像朝阳至日暮,

又好像春花、夏夜、秋日、冬雪,

一年四季的轮换。

如果把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分为两部分,

那就是上半场和下半场。

人生的上半场讲"升":

升学历

升职位

升业绩

升财富

比上升!

而下半场却讲"降":

降血压

降血糖

降血脂

降尿酸

降胆固醇

比下降!

两场都嬴的法则是

没病也要体检,

不渴也要喝水,

再烦也要想通,

有理也要让人,

有权也要低调,

不累也要休息,

不富也要知足,

再忙也要锻炼!

在人生的两个半场中

无论生活是苦是甜,真诚永远;

无论道路是直是弯,美好永远;

无论生命是长是短,善良永远;

无论离你是近是远,我的祝福永远!

此生只愿

今天的你:快乐!

今年的你:顺利!

今生的你:健康!

今世的你:幸福!

有人说,水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如果拿水比作人的话,水有柔软的肌肤,而无刚硬的骨骼。

过去,我也有这样的同感。直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与朋友站在一条江前,朋友指着结满冰的江面问:“看到水的骨骼了吗?”

“水怎么会有骨骼呢?”我说。

“怎么没有?冰不就是水的骨骼吗?”朋友说,“越是在寒冷的天气,越是在恶劣的环境,水越会凸现它的骨骼,展示它的刚毅和坚强。”

让我改变对水的看法的,还有一次就是在我人生的冬天。怎样战胜人生的冬天呢?我同样去请教了这位朋友。

“是不是我还不够勇敢,行动还不够有力?”我问朋友。

“不。对付人生的冬天,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朋友说。

“什么也不做,怎么可能去战胜人生的冬天呢?”我不解地问。

“你知道水是怎样对付冬天的吗?”朋友说,“水对付冬天的办法,就是睡。”

水怎么会睡呢?我对朋友的话越发不解。

“冰不就是睡着的水吗?”朋友说,“以‘睡’的形式去战胜冬天的,不只是水,很多动物也是如此,冬眠不就是它们保护自己、抵御冬天的一种‘睡’的形式吗?”

朋友的话,让我对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冰是水的骨骼”,让我从水柔软的外表,看到了它骨子里的刚毅和坚强;“冰是睡着的水”,让我明白了,睡、什么也不做,才能更好地节省体能,以更持久的韧性去与冬天抗衡。

冰是水的骨骼,冰是睡着的水,水正是靠着这种刚毅和坚强、坚韧和智慧,而战胜了生命的冬天。

生肖五行,天地万物的dnf缔造者。

不知道何日有水流,流水何日才遇人。

想象水,自恒宇而成,湛蓝蔚蓝中,俱见你在这一星体的浩瀚无垠中。

一道道的雷电交加,夜的江河,大河千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炸弹,黄河之水天空来,你是广州天河的叛逆者,爱也被你所溃堤。

阅览水,水的模糊化里,脊梁骨开腾,万水褪去,纯粹与污浊,挥发与提升,自洪荒之中,波动滚翻啸聚而成,诠释盈润一个星体恒古的沉静。

水,或大或小,多多少少,天地万物的灵魂,神密的组成,割破长空,砸落尘世,性命的终与始,潺潺涓涓中,摧毁与赎罪,千百年,谁也不曾一语道破。

水,提感情之正宗,豪情壮志士之胆识,是暴风雨,或是顺顺当当,扣问水,冰城雪缘里,一滴红梅花里,天女散花的衣袖里,润物无声,人世间的尘世,获得如何的一丝的回复。

有些人乐山市,有些人乐水,聪明人之形,裂石断壁,静,可折强光照之爆烈,动,可砺聪慧之胜负。

是生命里的一束沧桑,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直或曲,或利天地万物而众人皆知,或怒可排山醒众人。

从善乃昌,茶禅一味,称一声地球上的妈妈,就可照朝堂之正邪,明古今之曲直,断事非之清浊。

如此浩瀚无垠的水哟,随形偃仰,聚天地万物之精粹,粘物态之离合器,随冷热而超级变态,赋天地万物之色形。

一掬水,如此的激动人心,成山岳,成坟丘,成轻风,明成化右,成烟雨,可成永世,可成岁月的哑谜。

在鱼缸水族箱里走动,我坚信水也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信念,在日光的日子,我不再麻木不仁,脉管里永不止步的,始终是渗透作用里到达的性命的树梢,填补这世界的裂缝。 多大的山,就会有多大的水,能上就能下,能伸就能屈,硬实为冰,无形中为雾,可化晨露,可汇汹涌澎湃,成河成海,或耸入云空间,或小于海流,退则功成,周济天地,进则聚气,凝结无限的驱动力。 在这个星体上,水便是大家生命里的一点绿,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折谢七彩的光,让一种日常生活独自一人成春。

我觉得把一吨水蓄存有心室,让一束花瓣永久性对外开放,想让这些缺少水分的人或事,以一株树的永恒不变,迎来朝阳区和夕光。

从书架上抽出一沓书签,叠起一些平淡,或别有韵味的日子,然后悠然间展开,像展开一个季节的诗意,驱散些许疲乏之感。心境因了这水清云淡的诗意变得舒缓,像一段清雅的旋律游走于心海之间,敲开几扇锈迹斑斑的门扉。

可以神采熠熠地抒发自然的呼吸,张开双手如同张开梦想的翅膀,或有所得、所感、所悟。拾缀一些文字,为那些闲散的日子缀上些灿烂的惊喜,微笑多了,心境自然而然地会生出韵味来。一些变幻的镜头一幕幕地组成一幅写意画,比之山水墨色还要悠远深邃。而年龄不是我们该考究的重点,在逝去的日子背后,他们也仅是多了一些领悟,即便有些领悟我们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拥有。

关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睿智,其实只是一种淡然的心态,将生活咀嚼透了,也能如吮吸白粥中的液体般,淡而温暖。

有人说水清云淡的心境是寂寞的极致,无欲无求。于我而言,四季变迁只在旦夕之间,我能感受到季节那份淡然的气息,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愫。无休止的欲望是一种苍白的病态,像一个久病的人,肤色和身下的床单一色。久而不见阳光,而一出牢笼恢复自由,便再不像之前的满心七彩色泽,心中仅存淡淡的色彩,譬如阳光,贪婪地吮吸,像一个婴儿对母亲的眷恋。水清云淡的心境,并非脱离现实,我想更多的是历经红尘喧嚣,从中觅得、保得一份淡然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处于水清云淡的境界,不至于行至寂寞的深渊,而挥发出冰冷的语言,以及文字的寒。

常作“庭前花开花落,天际云卷云舒”,而后看来,非是花云有淡然处世的心境,是因观者的心境已是翩然出尘,于红尘中不染喧嚣。其实,我们该感谢红尘历练,若非喧嚣,如何悟得宁静。亦如清荷出自淤泥,若非淤泥的沉淀,何来清荷的脱俗。也许,认为真正脱俗的是这淤泥也丝毫不为过。

人间仙境只是眼中一种梦幻的唯美,寻求水清云淡的心境,应随遇而安,随安而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巍巍青山,喧嚣尘世,宁谧乡间,何处不是潜藏着淡然的因子?雪落梅花红颜如血,傲骨并非高高在上,出尘脱俗,而是一种态度淡然而出。一切思绪,并不在于雪意的寒,而在人们眼中它所处的位置。如昙花一现,只在暗夜里,兴起而作,阑珊而逝,未尝不是一种水清云淡的心境。

胸中情怀,浸之以水一般的清澈,云一般的淡然。我们不做梦中的彩蝶,宁愿化成现实中的一叶浮萍,随流水而动。当然,并非忘却自己的位置,而是心里只在乎一路相识的风景,以及随风轻舞飞扬的思绪。我们不做乌云密布的阴沉,只做秋高处随时弥散的云气,像一个呼吸之间就可以散去的身体,在某处凝聚,再散开,再凝聚。那末,这了无趣味的淡然必定饱含人生至理,虽然许多人无法识得。

随时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吧,比如融入静美的秋叶,轻盈的飘雪,温柔的春风,阳光的夏日。也许这样就有机会感悟水清云淡的意境,于喧嚣纷扰中开辟属于自己静谧的天空。也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走捷径,或散步在昏黄的路灯下,或闲情于月下荷塘,或静立于暗影斑驳的树下,听一曲自然发出的鸣音。这些是极易办到的,而换回来的却是冥思苦想也无法获得的心境。如花香,无须刻意呼吸,只在心跳之间,脉搏跃动之际,便会有扑鼻的倾向随风潜入心间,如一泓甘泉在心中潺潺冒出。心清意淡,在不知不觉间弥漫着一种淡雅而素颜的清香,也许还会招来许多的花蝶,以及各色的小精灵。

不愿将水清云淡的心境归结为寂寞,虽说我这个年龄多有些无病呻吟的嫌隙,但总还有一些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偶然听少年时期的朋友诠释对音乐的眷恋,“没有音乐,我无法想象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暗”。那一刻,我愣住了,音乐是否已成了一种精神寄托,或者说一种信仰,竟有这般魅力,令人痴迷如醉。

而今已到尴尬的年龄,对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看得也相对透了些。曾经擦肩而过的情愫,在水清云淡时感受到的单纯的情感,已在那个懵懂的季节悄然走过。于是,向往一些浪漫的恋情,即便最终只会疑惑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索然无味,琐碎到扰人心智。而后,有人感悟:爱,少一点,久一点。不须刻骨铭心,也不要轰轰烈烈,只要一份平淡里永不褪色,如水清云淡般的感情。

情感之后,懂得了浅尝黄昏,在夜晚将醒未醒之际捕捉因亢奋了一整天而疲惫懒散的喧嚣,从中触摸夕阳褪色时分黯然的心神,再从中悟得一些关于人生的思索:纵花殇不觉有泪落,处夕阳不觉人易老。

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包容万物,生活中即便千般苦楚亦是一种甘醇。如此看来,水清云淡的心境与佛家的忘我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只不过是一个入世,一个出世罢了,而最终却是殊途同归的。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以为会被环境所影响,

就像朱和墨的赤与黑一样,混为一体,分不清彼此。

但人与人、人与物不同,

它们可以无限接近、无限相似,

却始终不能彼此融入,

在想要分开的时候,即可说到做到。

通往成功的道路,可以有很多条,

但必须是选择同一条道路的人,才能并肩前行,

才有了彼此间的相识相知,

但没有人能够保证会一直一起走下去,

就像一辆开往目的地的列车,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在终点站下车一样。

人与人相处久了,本以为会互相了解,

即使彼此有所差异,有些坚持而无法逾越,

也会因为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变得心灵相通。

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而又合乎情理。

然后,给环境一种和谐、温馨的假象,

当所有人被它所迷惑,而习以为常的时候,

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冷眼旁观,

它们都低估了一颗为了梦想所坚持的决心,

在它所认为通向梦想的正确道路上,

可以有所妥协和保留,却并不代表它已经忘了前进的方向。

当积蓄到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抑或它放弃了自己,

在那一刻,它展现了本性,重现了坚持,

最终还是爆发了。

这时候,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自己保留了本心,

还是该后悔内心的坚持所造成的伤害?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

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即使,至清的水总有一天不得不变浑浊,

但是它绝不允许这个过程,

来的那么迅速、简单、随意,

它会一肩扛下所有可能面临的威胁,拼死挣扎到最后,

宁可被汹涌而污浊的洪水所淹没,

也不允许那些点滴的改变,而让其污浊。

时常听见长辈们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充满忧伤,我也是女儿,将来也会出嫁,难道我嫁出去了,就不能再没结婚前那样粘着父母了吗?难道我嫁出去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时常陪伴父母了吗?我很难过,我琢磨不透这句话的意思。

慢慢的,我长大了,找男朋友了,领结婚证了,结婚了,我从一个女儿,变成了别人的媳妇。我发现了女儿和嫁出去的女儿的区别,如此明显,如此这般让人心寒……

我是妈妈的女儿,我没钱的时候,妈妈会偷偷的塞钱给我,爸爸会催我找个男朋友,心疼我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无人照顾,有时候钱花的透支了弟弟会打钱给我,或许是我太会花钱,太喜欢消费,或许是我爱生气,一花钱,所有的气就都消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缺安全感,因为家里有疼我的爸爸妈妈,有比我省钱的弟弟,他们都是我的后盾,是我脆弱时可以栖息的港湾,是我流浪结束最想念最希望回归的地方。

我依旧是爸爸妈妈的女儿,但是我嫁出去了,我有老公了,我找到人照顾我了,我圆了爸妈多年的梦,我这个剩女终于嫁出去了。但是,自从我有了老公,我就感觉似乎我就只有老公了。爸爸依旧是我爸爸,妈妈仍然是我妈妈,弟弟还是我弟弟,可是一切都变了……

妈妈偷偷的塞钱给我,是怕我过的不好,爸爸喝完酒的胡言,才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人家的女儿都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挑了个有钱的老公,我却挑来挑去,挑了个穷老公,是啊,人家选择嫁给金钱,嫁给物质,而我选择嫁给爱情。不是因为因为我有多高尚,不是因为我自己多伟大,我只是固执的认为,没有金钱和物质,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总会有的,如果没有爱情,我的每天,我的每年,我的这一生将和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床共枕、甚至同床异梦呢?或许未来我会后悔,后悔嫁给这样的穷老公,但是,如果30年以后,让时光倒流,我仍然会坚持我现在的选择,我选择嫁给爱情,冒着未来会后悔的危险,我仍然选择嫁给我现在的老公,嫁给爱情,我相信夫妻合心,其利断金,我就不信,十年后的我们还会这般贫穷!

我理解父母当初不同意我们婚事的苦心,可我不理解女儿和嫁出去的女儿为何如此大的区别……

我结婚了,回到家,妈妈把她的钱跟我的钱,分的特别清楚,用了我的钱,就一定要还给我,我用她的钱,她也会算的很清楚。爸爸把这么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在县城给弟弟买了房子,以后弟弟结婚还要给弟弟买辆新车,因为在我们这里,没有车子房子,是娶不到老婆的。可是,我是嫁出去的女儿,我的亲生父母愿意把他们一生的积蓄拿出来给他们的儿子,却把他们的女儿这样活生生的拒之门外!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父母泼出去的水,嫁出去了,就没想让她回来过……嫁出去就等于丢了,没有了,不要了……我虽然很伤心,但是我真的想说,爸爸妈妈,等你们老了,你们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娶回来的儿媳妇真的会如同亲生女儿一般去照顾你们吗?我不富有,甚至很穷,可我并没有指望别人给我买车买房呀,我也没有希望自己一辈子伸手向别人要生活费呀,我有自己在努力,我们会自己白手起家,我们想要的车子房子,我们会自己挣钱去买,我只是想更多的走近你们,走近我多年未在的家,走近我冷落了多年的爸妈,在外打工几年,回家次数有限,既然回来了,就想多多陪陪你们,你们何必一直拒我千里之外呢?我以前那个栖息的港湾,变成了我的娘家,别人的家,我以前那个可以依靠的爸妈,变成了别人的爸妈,我自己成了外人,外人,甚至是客人。为什么结个婚,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甚至可怕……

我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大年初二,都会跟爸妈去外婆家,元宵节过后也会去,中秋节过后也会去,平时几乎都不去。基本都是每年去几次,没事就不去。后来,外公外婆去世了,几年都不去一次,以前一年见面几次的舅舅舅妈,也好几年不见了。从妈妈嫁给爸爸,妈妈每年就只能看见自己的妈妈几次,仅仅几次。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眼,如果没有见到,妈妈会不会觉得有遗憾?这些话,我都不敢问。我不想过像妈妈过的那种婚后生活,所以我经常待在妈妈的客厅,没事就陪陪妈妈,我怕她孤单,我担心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不做饭,随便吃一点填饱肚子就好,所以我忽悠我老公经常跟我回家。我怕爸爸舍不得吃穿,所以会经常买一些东西回家。我记得爸妈和弟弟衣服裤子鞋子的所有尺寸,我记得爸爸妈妈弟弟的所有生日甚至手机号码都倒背如流,我记得妈妈说她想要什么样的衣服,看见谁家阿姨穿了什么款式的衣服,我全都在网上找,找好了就买给她,妈妈说邻居家买了一个泡脚盆,我二话不说,上网找,找见了就买了寄回去,妈妈说谁家的烤箱烤出来的食物好吃又省事,我二话不说就买。妈妈说家里的鞋子穿着不舒服,衣服不好了,裤子烂了,我二话不说,买。妈妈说爸爸要去哪里吃酒席,没有像样的衣服,我上班时间偷懒跑去厕所上淘宝,买。家里的吃的,用的,穿的,好多都是我买的。自从我们县城的快递泛滥,我们的地址几乎在快递小哥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每个月都有几个快递,一年12个月几乎不间断。可是,好景不长……人家结婚了都喜气洋洋,我结婚了怎么这么伤悲……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些话,只能通过文字表达,怪我懦弱,有的话从不敢说,只能一个人偷偷抹眼泪……

从此以后,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

行尽莲城水穷处,总觉得这座城如清水出芙蓉,处处隐藏着娇羞,连那绿树碧水都是规规矩矩,未生一丝旁枝错节,好像生怕一不小心便惹人闲话般存在着,只是这娇羞,又不似旧上海逼仄的胡同般处处小心翼翼,隔岸观火,反倒又添一缕清爽和大气在里头,如此,便如莲城人般,透着股子闲散从容的优雅,不紧不慢,稳稳当当,人如城,城亦如人。

莲城从来不热闹,也从不会惹恼了谁,所有的街道或是干净的柏油或是微凉的青石板道,走着不会恼着了它让人无可逃遁,亦不会刺骨寒冷让人透心的凉,那是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柔情蜜意里的舒爽畅快。每天清晨穿过汩汩的湖水走上公交的时候,在某一站,总会看到一位阿婆,略显发福,仪态从容,脸上是伸展的纹路与和暖的微笑,她的身后跟着一位阿公,目光呆滞没有焦距,亦没有任何表情,他像孩子一样紧贴着阿婆,任她牵着他的手蹒跚着上车,看到他们的时候,我总会站起请阿婆坐下,阿婆对着我笑,说,谢谢姑娘,然后牵过阿公的手让他坐下。我时常看着他们,心里觉得柔情四溢,这样相濡以沫的情感,不张扬,却温柔,像极了莲城的出水芙蓉,便觉得连阳光也不再那么炙热灼人了。在每一站,来来回回总是那么一些人,在不同的路口,赶往不同的地点,却是同样的方向。

在霸陵桥荡舟而行时,总是会想起《采莲》一词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虽不是真的江南,却如沾染了仙气儿似的,也别有一番韵味 。总是想不明白,这么碧波清水的一方地,怎取如此阳刚的名字,再加上甘糜二夫人的阴柔之气,生生让人觉得名不副实了,倒是那圆门里的小桥有些及桥边人家的烧烤,惯能吸引人。那日前去,恰逢友人庆生,在春季的碧波清水里,嬉笑玩闹,似是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光。褪去鞋袜,坐在河岸让微凉的河水浸过脚踝,荡起一池悸动涟漪,连笑容都像极了豆蔻年华的枝蔓梢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其实在这样的小城里,真的没有什么悲伤是可以值得提起,走在大学的校园里,听听湖水,看看假山,淋淋小雨,也就没有什么了。在这里,不适合酣畅淋漓,亦不适合伤春悲秋,走在风雨里,再多轻狂,也不过如此,这样的城,培养不起太多的忧伤。每天下班的时候,坐在车窗边看窗外悠悠的小摊贩,说笑着在绿柳荫道里招呼客人,有心买只晶蓝的玉饰佩戴,停驻,观望,忽想起似乎这些年从未长久佩戴过任何东西,前几日刚买的玉镯,不足半日便香消玉殒,与其如此,倘不如绝了这私心,或许在这一方天空下的某个人手中,保留这莹白完整的样子,不配一物,也好潇洒坦然。

人生如迷,生如夏花逝水浮萍。看透了水中雾霭,不乏更加脱离现实。人生,不知道是苦闷踌躇还是志向满满,在满心向往中发现生命的苦短,在逝水浮萍的点滴中照见真实世界的云起云落。

今生如迷,是原本的爱情。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什么是爱情?到最后走入了弥久的爱情迷雾中,深深陷入。云深不知处,只缘此山中。爱情啊,就是那迷的原本,就是今生的再次轮回,陷入其中,云在天边水在瓶。

听着王菲的《心经》,久久轮回于心际,爱此刻卿然,情此刻无声,刹那还回,只是那刻回懵的眼神永久停留于心中。迷,此时无声也许胜过有声。

情,是逝水的华年;情,是水逝水升。总是在最后刹那,悄然一逝回归真实的心灵;然后情然回归,水逝,最回还。情到深时无怨由,只因未到伤心处;潇潇雨允逝花葬,梨然早花醉知香。

水,上善若水,离离真还最天情。逝去的是水,仿佛却成天情;逝去的是水,仿佛升华的是情;在一逝一升时,瞒天过海了情的真实。放眼人间红尘,还有什么可以和他相比拟的深情,这正是东方古老隐士的深情,离离真还最天情。

迷,水逝;人生苦短,悱恻红尘,最心还;谁人与共,醉写天情笔成真。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初次接触这首诗是在初中,课文后面要求背诵。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初次接触,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喜爱有加,常常一个人捧着书在林荫下诵读,对其中的意境、思想全然不知,只是单纯的喜欢。后来,多次与它不期而遇,渐渐明白原来这是名句,想当初我能对其一见倾心,我知道是一种缘分。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时期,此时王维官场沉浮多年,过着隐居生活。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号称诗佛。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短短的一段,轻描淡写,这就是王维的一生,只是恐怕很多人倾尽一生,也不能解读王维。王维号称“诗佛”,是最贴切的描述。他的诗中总有深远的禅意,官场上又能做到急流而退,这样一个人,注定能够有一个妥善的后半生。

后来经历太多,我总是在平静时刻怀想这位古人,与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产生共鸣,这样一位拿得起放得下之人,与他多年来岁月里经历息息相关。若不是经历太多,他又如何看淡人世繁华,恩怨是非?

王维的诗,“诗如画卷,美不胜收”。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不体现这一点。这如一幅画,老人顺着溪水而上,到了溪水源头,静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生活如此,又有何求?放下,一切的执念,只是单纯的与山水为伴,不参与红尘纷扰,明心净性。

王维的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不掺杂矫揉造作,景随身旁而取,情从心里流出。这样一个直率之人,总能结交到真诚的朋友,在离别时,又能直视缘聚缘散缘如水,珍惜而不伤感。

王维的诗,“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恰如其分的将禅渗入诗中,读完之后仿佛一下子明白很多,看淡很多,万念俱空。很多心结,倾刻之间打开。

我读王维诗,最喜他诗中的禅意,于喧嚣中静心养性,人生中不如意的,纠葛不清的,总能放下。闲静时,喜欢提笔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人生中,爱恨也好,恩怨也罢,到头来尽散落时光中,于是乎,看淡了,也就懂得了与自然同乐。

此刻依稀记得,若曦在等待四爷时,提笔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若曦是明智的,她选择了自由,一直很渴望离开皇宫。从爱的韶华,到怨的暮年,她真正懂得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诗总是在别人失落时雪中送炭,无论贫贱富贵,少年老者,只要你用心,就能得到,在唐时,这一阵风吹向后人,让迷离的人清醒。这盏唐时的灯,一直照亮你迷惘的前途。

王维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他有追求自己理想,为政治抱负奋斗过,他辉煌过。在政局混乱中又能做到退而守安,暮年退居田园,执笔写下自己的心事,随意却禅意深远。

王维他也是能收放自如的智者,能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不是朝夕间能修炼到如此心境,他也曾激流勇进,到了山穷水尽,他不在渴望柳暗花明,真正选择了安之若素。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倾慕之人,感慨的是自己的愚,倾慕的是他的智。是的,这是他的人生,辉煌的一生,让人感叹自己的卑微,却让人记挂了他一生,解读了一生。

愿,你在水穷处,我在云起时,相约一起去见证他完美的一生。

一键复制全文
立即下载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搜集整理与AI生成,如有侵权或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23 www.ifan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20230042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