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已经被多领域广泛使用。据Ai专家介绍,越是边界清楚的问题,越适合依靠Ai来解决,。因此,像古文字考释这种道理上只允许存在一种正确结论的学问,利用Ai技术来辅佐研究,自然再适合不过。
古文字行业早在多年以前,已有学者在探索利用计算机帮助缀合那些破碎的甲骨残片。最近有看到一些与“Ai驱动的甲骨缀合”的报道,是古文字学家与Ai相关专家合作,利用Ai技术缀合了一批甲骨碎片,似乎相当准确。而诸如图像捕捉与提取、字形识别与转换、数据聚合与分类等与Ai有关的工作,也都有学者在努力研究,由此也获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其目的都是希望靠Ai来解决这项复杂却又精细化的工作。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人工释读古文字的很多关键点今后是完全有可能利用Ai技术去帮助解决的。比如在古文字中有些字,形体非常接近,却是不同的两个字。如甲骨文和金文在学者正确分辨出来之前,“替”字都被误释成“並”;而楚国印章中的“出”,也多被误释为“之”,致使一些重要商业史料被湮没。第一,即使字都不难认识,但因某些特殊情况的存在,也会导致人眼的疏忽,进而导致错误的释读。第二,穷尽资料,并尽可能地缩小考释范围,是准确考释古文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三晋玺印所见的姓氏中,有一个怪字作,它既作为单字姓氏出现,又出现在复姓中(这里用俗称,实际是氏)。过去曾有学者释为“佗”,字形上虽然也勉强可以通过,但实际上解决不了跟已知古代姓氏的对应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考释最终还是无法落实。以上的古文字考释的例子,如利用Ai技术,大约涉及:手写汉字字形的精准图像识别,含反书、合文、重文等特殊情形;语料库的建设,含通假标识与断句等;古代历史与制度的相关数据库建设。
倘若通过计算机读图并与各种相关的“数据库”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也就是通过Ai技术达到较为精准有效的数据处理,那么古文字考释的速度与成效会有很大的改善。虽说这些恐怕还都属于比较低端的Ai,未来一定还会有更高级的诸如机器自我学习提升以及人机嫁接互动等技术,但这已是我们当下可以憧憬和努力的方向了。